_佛经中记载的人道和天道的来源
人道和天道的来源一:“所有的人道众生,并不是全部都不懂得修行,还是有部分人愿意修行的。只是往往有人没有明白真正正确的修行三摩地正定的方法,而是强化修炼自己的妄念,并且为了能够强化妄念的修炼,就会遁迹山林之中,存想固形,希望自己能够长寿永驻。像这样远离人间的修仙之人有十种不同的情况。哪十种呢?”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服用各种药食,通过药食养生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修行,当他药食养生的修炼成功的时候,就会食道成就,成为快速行走于陆地的地行仙人,但是他并不能飞身在空中行走;”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服用各种药草,并不加工成为药丸,如此进行养生锻炼,坚持不懈地努力修行,当他坚持药草养生的修炼成功的时候,就会药道成就,轻身飞举,成为自在行走于空中的飞行仙人;”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锻炼金石,然后通过金石丹药来进行养生,经过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修行之后,成功的时候,就会丹化之道成就,成为游行仙人,化形易骨,游戏人间;”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进行身体规律地动静锻炼,如此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行,当他最终成功的时候,就会气道成就,成为自在空行的空行仙人,履空犹如平地;”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吞服津液而进行养生锻炼,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修行,就会润德成就,成为天行仙人,自在行走于天空,毫无人间烟火之气;”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吸日月之精,吞云霞之色,以此作为养生锻炼的方法而坚持不懈,就会吸淬圆满,成为通行仙人,获有异见,通世物情;”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持戒诵咒,以此作为养生修行的方法而坚持不懈地修炼,就会术法成就,而成为道行仙人,驱妖降怪,济世利人;”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思维念想,以此作为养生修行的方法而坚持不懈地修炼,就会观想圆成,而成为照行仙人,神照自在,妙用无方;”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而认为这才是养生修行的正确方法而坚持不懈地修炼,就会感应圆成,感应道交,而成为精行仙人,外男女阴阳、内坎离阴阳交会融融;”
“有一种众生,他坚持种种幻变,以此作为养生修行的方法而坚持不懈地修炼,就会觉悟成功,而成为绝行仙人,通晓一切世间物化之理,自在世间。”
“上述十种所谓的仙人,都是在所有众生中,希望能够进行修炼者,只是因为没有明白正确的修炼方法和门径,虽然也可以证得比普通众生更加健康更加长久的身体寿命,驻世千岁万岁,结庐静坐在深山大川之中,或者深海孤岛之上,和一般众生相互隔绝。但是他们也仍然处于轮回之中,仍然属于妄念作用下的轮转之中,并不是真正的三摩地正定,只要他们没有明白真正的修行道路,就一定会在此生的果报完结之后,再次进入种种道中轮回不尽。”
以上讲述的属于比一般的人间众生强一些,但是仍然归属人间层次的所谓的仙人类别,只是这些仙人,并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理解的佛道两条路上齐头并进的那个意思上的仙人,那种意思里面的仙人,其实指的是下面将要讲述的天界的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天人。
而这里的仙人,也仅仅是妄想坚固一些,身体健康一些,寿命长久一些,功力作用强大一些的普通人道众生而已,没有什么值得钦佩的。他们也都是没有明白解脱正道的凡夫而已。他们的福德威能,如果和天界的天人来相比的话,那简直就是萤火遇到了日光。
二:欲界六天
讲解完了人道和仙人的情况之后,佛又紧接着讲述开了天界,首先就是欲界六天。
佛说:“在人世间,有些人一点儿都不追求上述十种仙人那样的长生不老,也不去追求真正的解脱轮回,因为他们一直都割舍不下妻妾夫君的鱼水恩爱之情,但是他们也能够在正常男女欢爱的范围内把持,并不会有不正常的淫乐之事,因为心不追求不正常的淫乐,因此就会澄明剔透,焕发光彩。当这个众生在人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就会转生成为相邻于日月天子的天界众生,而此类人就称作四天王天了。”
佛接着说:“如果有众生,不但没有任何不正常的淫欲,就连正常的夫妻之事也都比较寡淡,并不十分贪恋闺房之乐,但是因为终究还是有淫欲的存在,因此也就不会在清净宴坐的时候得到全部的净味。这种众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就会转生在比日月经行之处更高的天界,也就是处于须弥山顶的位置了。此天的名字叫做仞利天。”仞利天的人情欲念,较之四天王天,显得微薄明净一些,而福报寿命享用则更加殊胜。
“还有一类众生,心中的欲念更加微薄,并不会主动地生起欲念之心,仅仅会在妻妾亲就的情况下,逢场相做而已,事后并不会再三回味,又生欲情。因此这类众生在人世间绝对是属于静多动少之人,也是属于情少想多之人。因此,这类众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就会转生到更加高超的虚空之中,朗然安住,虽然日月光明并不能照耀到此,但是这里的天人却能够自带殊胜光明。此天的名字就叫做须焰摩天。”
焰摩天的天人,已经不再需要男女身体的交合了,只要两人相互执手,就可以得到情欲上的满足,但是仍然会和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一样地有类似于人间的人情世故,只是此处的光明和福报寿命享用等更加优越了。
“还有一类众生,在人世间的任何时候,都会安静宴坐,已经没有了情欲之念,但是当欲触来临的时候,还是会有乐触产生,事后当然也不会念念不忘。像这一类的众生,就会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转生到必虚空更加精微的上层天界,和前面的三层天界根本就不相交通,一直可以安住到劫末世界的毁灭,那恐怖的三种劫灾都不会波及到这一层的天界。这个天界的名字叫做兜率陀天。”
兜率天,又称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外院为普通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此天的天人,只要相互对视一笑,就能够满足心中的欲念了。
“还有一类众生,在人世间的时候,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之心,但是为了应机做事,还是会有淫欲的行为,只不过并不会感觉到淫欲之乐,而是会味同嚼蜡。这种众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就会转生到更加高级的天界,成为乐变化天的天人。”
乐变化天,属于自己依靠天生神通力,随意变化五欲享受的天界。此界天人,只要相互熟视,就可以满足欲乐了。
“还有一类众生,在人间的时候,虽然身处人间,但是心中却没有任何人间的事务作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完全都是心超物外的样子。这类众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会转生到超越了变化和不变化境界的更高级的天界,而这层天的名字就叫做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六天之顶,为欲界之主。此天男女,只要相互一看,既可以满足欲乐。
“以上者六层天界,虽然在行动上一层比一层更少地有淫欲,但是在心中,还是免不了淫欲的念头,因此从他化自在天以下,都属于欲界。”
三:四禅天界
“世间一切修行之人,一切修心之人,只要没有禅定功夫,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智慧。”
“如果一个众生,能够严格把持自己的身体行为,不做任何的行淫之事,就连在行、住、坐、卧等一切时节,连淫欲的念头都不会产生,也就是说一切时处没有任何贪爱欲乐之心,那么这个众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当下就会应净念所招,转生到比欲界更加高的梵天,成为梵天天人,这一个层次称作‘梵众天’。”
“如果一个众生,不但能够不产生任何的欲念和淫欲行为,还能够发起远离欲乐之心,因此而能够对于种种戒律都能够非常欢喜地严格执行,这个众生就能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当下就会应净心所感,转生到更加高的层次,成为具足梵天功德的天人,这一个层次称作‘梵辅天’。”
“如果一个众生,能够在身心两方面严格守持戒律,在种种威仪方面能够圆满做到符合条条规范,并且也能够明了每一条戒律的因缘功德,这个众生就能够在人世间的寿命中止之后,当下就会应悟心所感,转生到更加高的层次,成为能够统领梵天天人的大梵王,这一个层次就称作‘大梵天’。”
“这三个更高层次的天界,就没有任何的烦恼出现了,虽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三摩地正定,但是他们也能够保持相对清净的心,也不会产生任何的烦恼漏失(相对而言),因此他们也算是很不错的修行果报了,这三个层次都可以称作‘初禅’。”
在上述的初禅三天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大梵天,不但身体没有淫欲行为,心中没有淫欲念头,能够严格守持一切的情景戒律,而且还能够清楚地明白这些戒条的因缘和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初禅三天的王者,领导者;梵辅天,则缺少了对戒条的因缘功德的领悟,但是他们却能够在身心无淫的基础上,还能够积极发心断除一切淫欲,因此他们就相当于在初禅天中,帮助大梵天统领天人的王公大臣了;而梵众天,仅仅是身体没有淫欲行为,心中没有淫欲念头,却并不明白断淫的好处,也不明白戒条的因缘功德,仅仅是能够执行而已。因此他们也就只能作为一般的无欲天人而已了。
总括来说,初禅三天,已经完全不同于欲界六天了,初禅天人,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淫欲,属于更加清净、更加喜乐、更加长寿、更加享受的层次了。但是,他们仍然并不清楚真正的三摩地正定是什么,严格说来,还是属于轮回中的众生而已。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的思维:如果一个众生,在没有努力去证悟佛法的了义法义的情况下,仅仅是严格进行持戒修行,或者禅定功夫,他们的未来会如何呢?持戒可以身心安详不动,得到初禅,乃至二三四禅;禅定功夫,也可以得到身心安定,得到初禅,乃至二三四禅;而且在这些过程中,甚至也可以发出相似的智慧,产生种种的神通,但是因为他们在根本上并没有真正的明白究竟的真心道理,因此,不论其修正的高低,都还是在轮回中,或者说,都还是属于外道而已。
所以我们说:学佛,不是练功夫,不是修身,也不是养性,而是开智慧。
“其次,大梵天众生,经过统领教化初禅天的一众天人,自身的梵行也越来越圆满,功德越来越增上,心越来越澄净安住而不动,慢慢就会因澄、因湛、因净而生光,但是此时的光明比较微弱,因此这一层天就称作‘少光天’。”
“少光天的天人,经过继续不断的修行梵行,心光越来越增上,相互之间的光明一一映照,甚至可以遍照十方世界,令十方世界都如同琉璃一样的透明无碍,这一层次的天人就称作‘无量光天’。”
“无量光天的天人,对自己的无量光明继续执著修炼,继续发展,慢慢就会形成完全由光明所造就的天身,这个光明天身,会随意幻化自在音声,种种清净的功能妙用无穷无尽,这一层次的天人就称作‘光音天’。”
“这三层次的天人,较之初禅三天,更加殊胜了,不但没有一切的烦恼,更加没有任何的忧愁了,虽说他们仍然不是真正的三摩地正定,但是其清净的心中已经降伏了粗大的烦恼,因此就称作二禅。”
在初禅的时候,因为刚刚脱离了欲乐,超出了欲界,但是唯恐一不小心就会堕落下去,因此还有一丝担忧;到了这个二禅的时候,已经距离欲乐更加远了,距离欲界更加远了,自身的光明更加增上了,寿命、享用、喜乐更加殊胜了,因此,这个时候就没有了初禅时候的担忧了,时常会处于禅定之乐当中,也就是禅悦当中。
“光音天的天人,继续在禅定上面用工,自身的光明中的自在音声,会越来越圆满增上,越来越吉祥玄妙,慢慢就会发起精神层面的领悟,似乎已经能够感受到一切寂灭之乐味,这个层次的天人就称作‘少净天’。”
“少净天的天人继续精进功行,就会体悟到清净空的现前,从而引发无边无际的身如虚空的领悟,身心完全轻安,再也没有任何的质碍干扰,也就成就了寂灭之乐,这一层次的天人称作‘无量净天’。”
“无量净天的天人,继续上进,逐渐就会证悟到世界和自己的身心完全都是清净无碍的,在清净这个角度上已经功德圆满成就了(仍属相对而言),这个时候会以为这就是清净圆满的应归之所了,以为这就是究竟寂灭了,心中会享受到无边的大乐(仍属不究竟),这个层次的天人就称作‘遍净天’。”
“上述这三个更加殊胜的天界众生,一切都已经非常随顺,一切都已经非常清净,身心完全得到了安详,也得到了无量的寂灭之乐。虽然还不属于真正的三摩地正定,但是还是能够完全敛心内证,得大欢喜,因此就称作三禅天。”
这三禅天,已经在相对清净方面达到极致,已经能够证悟到世界身心毫无障碍的遍满虚空的寂静之乐,自然在寿命、享用、功德等方面更加殊胜了。
“遍净天的天人,已经没有了能够对身心产生逼迫烦恼的任何苦恼之因,也就是说苦因已尽,而同时也明白了从无欲之乐、离欲之乐、光音之乐、到寂静之乐等不同层次的乐,也都不是长久的,都是在一定的时日后必然会坏灭的,因此,就会一下子同时舍弃了苦乐二心,没有了粗大笨重的外相执著,相应地也就会自然产生清净之福,而这个层次的天人就称作‘福生天’。”
“福生天的天人,能够在舍弃苦乐的基础上更加圆满了舍,还会产生更加玄妙殊胜的证悟,所产生的福德也会更加的毫无边际,并且在这个无边无际的福德当中,还会随心所欲的满足自己任何的愿望,好像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到永永远远一样(其实是不可能的,还是会无常现前的),这一层次的天就称作‘福爱天’。”
“福爱天的天人在向上努力,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能够对之前的更加无量的净光福德,能够进一步地修行发展,坚持下去,那就会成为‘广果天’(这也就成为了一个普通凡夫可以到达的最高一个层次的天界)。”
“如果能够对之前的舍弃苦乐的心,能够更加发展修习下去的话,就会在舍道方面越来越圆满,直至最后甚至会舍弃自己的身心,就连丝丝的信念也都会完全的凝结不动,如此一直会经过五百劫的时间。这个人,因为它从最开始修行的时候,本因方面就是生灭的本印,因此就算修行到了这个地步,也仍然不能明白不生灭性,仍然还处于生灭当中,这一个层次的天人就称作‘无想天’。”
其实这个无想天,完全可以说是那些一心追求不起妄念,一心追求无念禅定者的最高的果位了。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认为:修行就是断除自己心中的妄念,清净就是心中不产生妄念,解脱就是根本不会有任何妄念的话,他们不论怎么修行下去,最高也就只能处在这个天界而已,最多是在五百劫的时间里能够凝结不动,一旦从此定中出来,因为并没有别的果报可以享用,就会直接地堕入欲界。因此说,修行,修心,真正的含义并不是断念,而是明白:妄念烦恼,本来就是菩提觉醒,大波小浪,无非还属水。
“上述四种层次的天人,可以说是整个世界中果报享用最为殊胜悠久的了,所有任何的痛苦和欢乐,全然不能影响和波及,虽然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清净,并不是真正的无为,并不是真正的不动地,还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动,还是有所用心,只不过是修心纯熟无比好像自然而然一样,可以统称为‘四禅天’。”
五:五不还天、无色界天
“在此之上,还有五层天,称作五不还天,也叫五净居天,这五层天界的天人,已经完全断除了八十一品烦恼习气中的九品,没有对苦的恐怖执著,也没有对乐的追求执著,并且没有什么执心之处,因此也就可以说是在那些舍心已经发展到极致的那些天人中间安住着。”
《三藏法数》中说:“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
三果阿那含,就是不来,不来即不还,就是不再回到欲界受生受苦的意思。
“没有了对苦的痛苦恐怖之心,也没有了对乐的追求享受之心,也没有了什么争斗之心,这层天人就称作‘无烦天’。”
“前面的无烦天,虽然无苦心无乐心,但是毕竟还有苦乐的对境存在,而到了这个层面,根本就脱离了对境,仅仅只剩下了内心,就好像只有弩,只有弓,却没有箭一样,内心和外境不再相互作用,因此这层天人就称作‘无热天’。”
“十方世界刹那间可以全然清晰地看到,没有任何的障碍,更加没有任何的灰尘垢染,一切都是非常清净的所见,这层天人就称作‘善见天’。”
“善见天只能看到世界的表面,而当进一步的精见现前的时候,却能够毫无障碍的穿过土陶铁器等而无障碍的看个通透,这层天人就称作‘善现天’。”
“而当色性被观察分析到了极致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了无边无际的虚空,这层天人也称作‘色究竟天’。”
“这五不还天虽然同处于四禅天中,四禅天的天人,包括四禅天的天王在内,虽然可以知道五不还天的名字,却不能感知到任何五不还天的天人的存在。就好像在我们的人世间,那些旷野、深山等处的神圣道场等处,都有阿罗汉在住世持教,但是任何一个普通的世间凡夫,却什么都看不到,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层次的差异。”
“上面所讲到的这十八层天的天人,全部都是单独生活的,并不会有任何层面上的两两交合之事,但是却仍然具有形体上的牵累,因此,这整个的十八层天,统称为‘色界’,尚有微细色尘束缚的意思。”
色界,可以说是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的总称,位于欲界上方,色界的众生虽离淫欲,不著秽恶的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的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
色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服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初禅诸天总称为离生喜乐地,二禅诸天总称为定生喜乐地,三禅诸天总称为离喜妙乐地,四禅诸天总称为舍念清净地。关于色界四禅天众生所居之处、身量、寿量,请参见《长阿含经》卷二十。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欲界六天到色界十八天的发展过程:人世间的众生,因为对异性之色欲的喜爱或者厌离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命终之后转升到欲界六天的层次的高低,或者说地位的高低,越是对异性色欲少,越是厌离心强烈,就越能够转升到高级的天界,可是就算是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也还具有两性的交合,也还是要通过两性才能出生新的天人出来,在日常生活当中,仍然具有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类似于人世间的种种行为,当然这种行为,和欲界天距离人世间的距离有关系,越是距离人世间近的,就越表现的相似度高,其中以距离人间最近的四天王天最为明显。
随着欲念的逐渐淡化,在欲界中的层次也就越来越高,到了第六层他化自在天的时候,此天的异性欲念已经非常淡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随意变化第五层天他化天而取乐游戏。所以说,在整个的欲界六天当中,共同的特点就是从色欲这个角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外界的执著,或者说对外相的执著,或者说对外境的执著,或者说对色尘的执著。
而从色界的初禅天开始,已经完全没有了异性淫欲之乐了,所有的色界天人,根本就没有男相女相之分,所有的乐趣,全然集中在天界的享乐上面了。这个时候的层级差别,主要就表现在是否担心堕落回欲界的这种担心之苦的程度,以及所能够享受到的天界之乐的程度上面。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天人,虽然没有了两性的色欲,但是仍然有对外部妙色享用的贪图和执著。也就是说,欲界六天,是目光关注在两性色欲享乐上的普通人,而色界十八天,则是目光集中在内在的妙色享用上的普通人,从追求享用上面来说,都是有的,都是心思外散的。只不过越到色界的高层次天界,这种妙色就更加微细玄妙而已,但终究还是有色的羁袢。
但是有一点比较特殊的就是:色界最高层次的色究竟天,已经对异性之色,微妙之色,对境之色等全部都穷尽到了极致,已经到前面我们所讲述的“邻虚尘”的层次了,同时这个时候他还保持着舍念的清净,换一句话说,如果我们站在并不完全了义的层面,这个色究竟天正是最彻底的色,和最清净的心,同时具备的一个层次,是最接近色心不二的层次,是最接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层次,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的很多经典中都在讲述报身佛的宫殿往往都在色究竟天了。
因为色究竟天以下,色质粗大,舍心不纯,无色界却根本只有识,完全舍身,无身何来圆满报身呢?!
也相当于说:色究竟天以下,属于色边,无色界,属于空边识边,只有色究竟天,属于居中的双运层面,属于中道(当然这并不是最究竟的说法,仅仅是相对了义的说法!)。
“在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之上,还有两种可以发展的情况出现:一是在舍心更加彻底究竟的基础上,逐渐开发出了清净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光芒作用下,就真正的超脱出了尘老的轮回,而成就了四果阿罗汉,并且得以回小向大,踏上了菩萨道的修行道路,这就称作大阿罗汉。最终的究竟果位——无上菩提,最终一定会证得。”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是完全明白了刚才所说的色空关系、色心关系的心开意解的证悟了,可以说是真正的不二圆融了,达到无学地步了。
“而另外一种,如果这个色究竟天人,继续发展自己的舍心,但是却没有能够正确证悟,反而认为最微细的色身还是障碍,在这种念力作用下,就会完全打破这个微细色身的障碍,完全进入了空中,这个层次的天人就称作‘空处’。”
“在微细色身的障碍消除之后,就会毫无障碍的存在,也不会什么都没有,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还全部保留着,另外还有部分第七识的残留,这个时候称作‘识处’。”
“等到空色都消亡,就连识心也都被灭除的时候,十方世界完全都是一片寂静,没有任何的来往起伏,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层次的天人称作‘无所有处’。”
“
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好像还有一个能够识别的识性存在,好像这个识性还在不断地在无穷无尽的寂静的十方世界中发挥着作用,好像又有好像没有,好像穷尽了又好像没有穷尽,这个层次的天人称作‘非想非非想处’。”
“好像这种的好象穷尽了虚空又好像没有没有穷尽虚空真理的状态,从前面所讲的五不还天直到这里,好像是已经完全穷尽了天地的道理,但是却还属于不正确的层面,可以把这些天人称作‘不回心钝阿罗汉’。”他们并没有来发出来智慧,属于愚钝之类。
“从前面所讲的无想天等外道天,一直追求真空之理,而从来不懂得回光返照,一直都会处于迷惘的烦恼漏失当中,此后就会重新进入轮回中受苦了。”
“前面所一一讲述的各个层次的天界天人,都是属于凡夫的果位,等到各自的果报享受完毕之后,仍然会进入无尽的轮回中不断地上升下降。”
“而在那些层层天界的天王,则基本上都是菩萨所做,他们凭借着自己精进修持真正的三摩地正定,逐渐地上升福德和智慧,并且不贪图种种享乐,而是时刻回向给最上乘的修行道路的成就。”
“上述这四层天人,偏属于空,身心都被灭尽,仅仅留下了禅定之性,并不会显现出任何果报之色,因此这四层天统称为‘无色界’。”
“而这个无色界,也是因为没有真正明白本来玄妙的明觉真心,而在妄念假象的基础上,更加虚妄错误地发展出来了虚妄,乃至产生了整个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间也会随着各自的虚妄的业力发展而在不同的道中上下起伏,沉沦不定,每一个众生都会根据各自的业力以及同分业力而先后轮转于不同的道中,这就是轮回的意义了。”
六:阿修罗以及六道轮回虚妄性
“再者,在前面我们所一一描述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还有四种阿修罗众生。哪四种呢?”
“一者,如果在鬼道中,发起护法之心,因此而感得神通之力,可以穿行虚空,这种阿修罗属于卵生阿修罗,并且归于六道之中的鬼道。”
“二者,天界众生因为功德退转而堕落到了下界天的相当于日月经行层面的天界,这种阿修罗属于胎生阿修罗,并且归于六道之中的人道。”
“三者,有一种修罗王能够执持整个世界,力量无边,威能无边, 经常会和梵王、天帝释等诸天争夺天界的控制权,这种阿修罗属于化生阿修罗,并且归于六道之中的天道。”而且,阿修罗本身的字面意思就是非天,也就是说此类阿修罗虽属天道,但是却非正式天人,只能称作非天了。这也就是我们平常谈到阿修罗时所指的对象,属于嗔恨心重,常常征战的一类。
“四者,有一种阿修罗果报非常下等,常常出生在大海大洋的中心,最底层的海水泉心,白天就会在虚空中游走,晚上就会回到水底休息,这种阿修罗属于湿生阿修罗,并且归于六道中的畜生道。”
“六道众生,完全都是不清净的昏沉的有为妄想所成,因为妄想而受生,因为妄想而造因,因为妄想而感业报,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从本来玄妙本来圆满本来毫无造作的本来真心而言,全部都是好像用力挤压眼睛而出现在空中的种种花色一样,全部都是虚幻不实的,全部都是毫无存在的根基基础的,本质上完全都是虚妄,根本不存在任何真实存在的根基。”
“处于这六道中的一切众生,全部都因为没有明白真正的本来面目,因为没有明白自己的原始真心,才以为这个轮回是真实存在的,才会在此轮回中一直沉沦,就算是经过了无数无量劫那么就的时间,都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
“明确而言,这一切,全部都属于无始以来对杀、盗、淫的顺从和追求所造成的;而完全反过来的不杀、不盗、不淫,就成为相对的清净了。有杀、盗、淫,就属于地狱鬼道,断除了杀、盗、淫,就成了天道。只要还存在着这个有和无的对立,只要还存在着这一对矛盾对立的二元,就会产生二者之间的相互对抗、转化、颠倒,这就是轮回之所以会形成的本来原因。”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来:当你一心的追求杀、盗、淫带给你的快感享受的时候,你自然就堕落到了恶趣;但是如果你矫枉过正地一心追求完全断除杀、盗、淫的时候,貌似能够脱离恶趣,得到无尽的享乐,但是仍然处于轮回之中,并没有跳出轮回的束缚之外。要想真正的解脱的话,只有下面一个途径:
“如果一个众生,能够真正的发现三摩地正定的修行方法,并且能够实际修行下去,就一定会获得真正的长久寂乐。所谓的长久寂乐是什么呢?就是说没有有,也没有无,有无二者这一对的矛盾,这一对的二元相对,完全都没有了,甚至连二者毫无区别的所谓的无二的概念也不存在,也不执著了。”
“
在这种没有任何相对,没有任何执著,就连没有也没有的情况下,当然就不会存在什么不杀、不盗、不淫了,哪里还来的什么杀、盗、淫呢?!”
“阿难,众生为什么断不了杀、盗、淫三业呢?那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众生都有利己的私心,都有一个我执在内哽着,因为一个个的私心,也就显露出来私心的相同之处,所有这些,并不是没有来处,其来处,就是众生自己的妄念,对于真心产生的虚妄的认知,这就是根本原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