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zgo9918 发表于 昨天 04:47

从金银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下)

  从金银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下)
  清湖渔夫
  市场中的政府信用及其基础
  就政府存在的经济基础而言,国家征收成为政府的收入来源,而政府因为一个国家治下所有人的集体生存所产生的公共消费,成为政府从社会总产品中所征收部分的基本目的或者用途;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围绕公共消费所产生的政府行为,也就是这种社会组织或者行业的意义和内涵。作为市场体系中被垄断资本势力集团控制和操纵的一环,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同样左右着政府行为本身,而政府同市场中其他主体、主要是企业、个人及家庭的关系,通过政府与这些主体之间的相向选择行动来形成。政府除了维持其组织功能的财政分配活动之外,作为市场的主体和掌握人类部分生存资料和条件的占有者,它不仅参与和影响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同产业资本发生关系,而且也参与和影响资本的社会配置过程或者金融过程,与金融市场中的信用资本发生信用关系或者借贷关系。在市场中围绕政府这种机构或者人群的组织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及其行为规范,构成政府信用或者国家信用的内涵与外延。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信用行为,是以政府的财政基础为前提的;政府作为受信者向外借入资本,其偿还以未来的财政支出为基础,政府作为授信者向市场中的其他主体提供资本,以借入资本或者已经形成的财政收入作为前提。
  在垄断资本势力集团操纵和控制政府行为的前提下,政府信用同时也成为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将金融资本运动和产业资本运动中所产生的损失向政府这个公共利益主体转嫁的途径和方式,成为垄断资本势力集团掏空国家财政基础、将政府财政过程私有化和资本化的途径和方式,中央银行的产生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社会角色被垄断资本势力集团规定为国家意志、政府出资设立存款保险公司为资本信用膨胀冒险买单,不过是这种途径和方式的具体体现,实际上将政府财政绑架上资本运动体系的战车,操纵政府信用活动的利益归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分享,而资本制造的麻烦和损失,一概由政府财政兜底。比如政府设立的存款保险公司与存款人之间的保险关系网络,是一种小额资本之间的社会互助与补偿机制,而政府出资的存款保险公司一般而言是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因为资本推动的信用膨胀机制的固有特点,所有的存款人的损失都是资本的私欲和贪婪所致,窟窿的形成具有必然性,这种窟窿通过这种特殊的保险关系网络,一方面由市场中所有的小额存款者最终分摊,另一方面,保险费收入不足以负担理赔损失的部分,由政府财政兜底,也就不再与肇事者相干系。肇事者胡作非为之后,被肇事者却只能集体吞下受害的苦果。
  铸币
  政府进行货币发行的历史可谓悠久,有据可考的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时代。最早的铸币,比如春秋时在齐国出现的青铜质刀币,也是采用被广泛接受的青铜工具材料,青铜的使用出现在社会分工开始发展的时代,它可以打造早期的多种生产工具和兵器,铸造钱币只是这种材料的一种用途。早期的铸币作为市场价值衡量工具因为政府的参与而标准化。铸币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商品交换市场本身的发展,市场这种经济组织方式在一个国家治下的区域社会生存体系中虽然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也成为这个国家之下人群的生存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发行的货币单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这个有限发展的市场体系中转手。另一方面,是因为统治者的私欲私利使然,当时的国家财政与君主的私人财产并不可分,君主掌控的政府通过铸币,从商品市场抽吸资源用于君主个人消费、官员俸禄和对外战争消耗。铸币首先打上了君主私欲的印记,也打上了当时的人们的观念的印记,并且通过与市场中其他主体的交易关系的形成以及交易关系网络的扩展,使得铸币在市场流通。从早期的铸币我们还可以看出,货币从它的自然材料向它的社会物的角色转换的过程,同市场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组织方式的时代一样,都是私利推动的结果。以生存资料和条件的私人占有为前提,君主及其政府不过占有了最多的货币材料而处于货币创造者的位置;附带指出,货币制造者的市场位置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让人眼红的位置,其中的利益引发的社会行为之一就是制造假钞这种犯罪。至于货币的观念化特征的发现和市场中信用膨胀机制的产生,都是市场经过长久发展之后的事情。
  从金银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
  在中央银行体系产生之后,其库存的金银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通过金融过程募集资本,拥有大量金银的资本所有者提供金银并且入股,比如美联储就是股份制的中央银行;二是通过发行中央银行券,向社会收集金银;三是通过各家银行的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
  随着经济的运行的周期性波动,金银货币资本化并且同步进入社会信用扩张和收缩过程,货币的社会属性和它的自然材料属性就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在经济收缩期会显性化。一方面,在经济收缩期的金银被资本所有者或者工资劳动者从银行体系中持续提取,回到金银货币被私人占有的状态,同时不再向银行存款或者提供资本融通;另一方面,被膨胀的银行信用关系或者借贷关系的正常消解却需要额外的金银实物保证兑现,而金银在自然界的矿产及其新增的开采量未必能够被银行获得,并满足整个银行体系的兑现需要。这样,限于一定数量的金银材料在资本的私欲膨胀、信用扩张和资本循环的扩大的情况下,与保持市场体系运行的金银货币量相比,会不敷使用。于是格雷欣法则开始发生作用,各种金银货币的替代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垄断资本势力集团为了将市场信用膨胀到极致,同时为了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寻求新的在自然属性上更易大量获得的更廉价的材料也就成为必然,货币本位由金本位转向银本位,又转向纸币本位、直到当今的电子本位。
  作为金银货币替代品的纸币(银行券),是货币观念化特征的产物。货币的存在,依赖于市场的复杂关系体系,并且被这个体系中的所有人认可和接受,从而成为一种社会观念的承载物。银行券替代金银货币在市场使用和转手,首先依托私人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市场过程,比如17世纪金匠与存款人之间的兑换关系,这种兑换关系在中央银行出现后转换成银行券和金银之间的兑换关系,这种纸质的银行券材料依托兑换关系网络,转化成货币,同时成为信用关系的起点。其次,以兑换关系为依托,银行券替代金银成为观念化的价值尺度,而又以它的自然物成为市场流通手段,从而开始将金银逐步从市场活动中驱离。
  银行券对金银的替代,不是一触而就的,它首先是市场价值观的嬗变的结果。就控制银行体系以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垄断资本势力集团而言,他们会极力促成大规模广泛使用银行券,并且减少对金银的依赖,于是通过自身控制的政府政治权力体系改变市场中人们的行为规则,比如法定货币与强制使用的法律的颁布与执行,垄断资本势力集团的对银行券的亲睐通过国家意志得以表现;或者对银行券与金银的兑换设定种种限制,比如一战后出现的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含金量的规定不过是幌子或者说某一群人的主观意志,这种法律规定的成色几何,要看得到了银行券与金银兑换活动的多少支持,取决于兑换关系的市场广泛性程度。
  人类的社会生存资料与条件却被私人占有并资本化,垄断资本选择银行券作为货币,因为它同样作为人获取生存资料的前提,在市场中被人们被迫普遍接受。出现在市场中作为垄断资本控制和操纵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市场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不过是垄断资本势力集团的意志贯彻于市场体系的结果。银行券成为货币不过是垄断资本的意志的一个方面,因此加入资本对市场价值观的灌输和改造过程,逐步形成以纸质银行券这种市场观念承载物为中心的市场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的形成,来自于资本的社会运动,来自于以银行券为货币载体的市场信用关系和交易关系体系的形成。金银因此退出了它们在市场的货币位置和身份,回到它在市场中本来的商品位置。
  所谓“主权货币”
  在人们的观念中,主权货币似乎是与国家主权相联系的,也就是一个国家治下所有人的货币,或者说人民的货币。但是这是一种误解。市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经济组织方式,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一起,构成这个国家之下所有人的生存体系。因为垄断资本势力集团以控制和操纵市场运行为前提,逐步获得对国家政治权力体系的控制,并且使得政府体系成为资本的社会循环与运动体系的一部分或者一环,因此,一个国家的市场主权,掌握在控制这个国家范围内的市场体系的垄断资本势力集团手中,换言之他们才是市场的主宰者。货币是因为市场体系的存在而存在的,“主权货币”确切的说法最好是“市场主权货币”,货币流通所至,也就是市场中资本进行活动的势力范围,国界线是政治势力线,市场的边界线是资本势力线或者经济势力线。“主权货币”的出现,以国家信用作为最后抵押的,以千百年来国民民对自己国家的信任和认同为基础,在现象上成为一个国家治下社会观念的承载物;不过在市场条件下,与其说纸币是国家法定货币,不如说是资本意志的货币,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冒用了社会观念与价值体系,并且掺进自己的私货(比如格雷欣现象的发生)。
  所谓的货币发行准备
  金银作为货币,是因为资本主导的市场信用关系和交易关系体系,作为货币资本,它们联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循环。在从金银货币向纸币过度的过程中,人们一般认为中央银行或者国库里的黄金就是纸币的发行准备。这种看法的产生并且长期流行,在于并未认识到金银与纸币的这种兑换关系背后的社会性质,这种兑换关系不是物与物的兑换关系,而是人与人或者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兑换关系,从金银因为格雷欣法则而逐渐退出货币地位、回归其商品地位的一般过程来看,金银和中央银行券之间的兑换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易关系,这和曾经作为货币的铜如今与纸币的交易关系并无二致,而且在今天的市场中,金银与美元、人民币、欧元等纸币的交易活动不过是大宗商品交易活动的一种。纸质钞票的发行并成为货币,同样得进入市场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过程——达成市场借贷关系和或者交易关系,这些借贷关系和交易关系才是货币存在和进行市场流通的基础和依托。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当今的货币发行准备中,不仅有黄金白银,而且也有各种信用工具。国债作为货币的发行准备,是因为中央银行通过新发货币给政府财政垫款或者直接在国债市场购买,也就是所谓的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所致。货币发行准备中的商业票据,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业务所致。中央银行再贷款业务则是直接建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相应的再贷款合同成为货币发行准备。外汇出现在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准备中也毫不奇怪,其背后发生的不过是跨越国境或者市场范围的资本信用关系,外国货币在这里可以视同于有价证券或者商业票据,上述这些所谓货币发行准备不过是纸币作为货币、在市场中形成信用关系的结果。
  从铸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货币的发行也有因统治者私欲而导致的政治权力滥用,铸币或者纸币通过交易关系直接进入市场体系,从市场中抽吸社会产品和资源。被买到并且作为政府物质储备的商品,也被看做货币发行准备。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就出现过中央政府通过粮食为人民币提供支持、推动人民币进入上海市场并且建立人民币交易关系的例子。利用纸质货币从市场中抽吸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国家征收形式,政府在获得社会产品或者劳务的同时,货币才开始社会化并且成为市场关系的工具。在资本的私人占有并且垄断资本全面控制市场和国家的时代,垄断资本一般而言是不能容忍脱离自身掌控的这种“财政赤字发行”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并不符合于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对政府体系的绝对控制,会操纵法律制定对此进行限制;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美国所谓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所谓“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还是通过美联储这个私有的股份制中央银行为美国财政部的国债发行垫款而进行的,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在此选择是形成借贷关系,要求美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华尔街资本的代表及货币资本的创造者——美联储更加依赖,而不是自行其是;换言之,采用发行纸币进行变相国家征收即使仍然是某些人或者集团的利益主导,也未必与华尔街这些掌控者的利益一致,美国政府不得采用这种方式冲击华尔街资本控制的的私有资本制度体系或者秩序。对美国老百姓而言,他们在被国家以铸币变相征收的同时,因为垄断资本对政府信用控制,又欠下华尔街大亨们大笔新债。
  我们能够回归金本位吗?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世界货币回归金本位制的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一般是黄金货币论者。主张回归黄金本位制者或许未能看到三个现实问题:其一,信用膨胀机制是一种自发性的天然不稳定的机制,黄金实物的有限性和资本信用扩张的无限性之间,也就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会持续运行,最终会使黄金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回归它的商品角色。如果回归黄金本位制,意味着垄断资本的信用掺水过程不得不强制停止,世界所有国家的信用膨胀立即受到强有力的约束,这是与资本的本性相悖的!其二,黄金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回归市场,是有前提的,首先它必须在市场交易关系体系中被人们运用,才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纸币含金量如果仅仅是政府规定,徒具形式上的意义,因为市场价值存在于市场的交易关系体系中,并且通过人们交易活动来实现,换言之,纸币实际含金量,必须体现在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中,通过经常性的兑换活动才能够形成。其三,因为兑换关系的存在,讨论黄金储备量也就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要忘记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崩溃的,当时美元发行拥有最为强大的黄金储备,美国拥有的黄金总量一度达到全球黄金总量的四分之三;即使是一度如此强大的和稳定的美元黄金汇兑本位制,在不到三十年间就垮塌了!而且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世界货币领域的局面也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其四,纸币和黄金一样,不过都是人们使用的工具,正如一把刀本身无关善恶一样,纸币本身也不可能泛滥作恶,造成货币混乱局面的始作俑者始终是人,不从人的行为和社会机制上想办法,管不住人的行为,或者说人没有能力去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和问题,反而去归咎于为对象和客体的物本身,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毫无意义。如果能够管住人在市场中利用货币材料信用掺水、推动信用膨胀的牟利行为,纸币流通同样会稳定有序。(续完)
  参考文献:
  《货币资本、信用掺水和格雷欣法则扩展》,清湖渔夫;
  《资本与国家的关系》,清湖渔夫;
  《伦当代资本全球体系下的世界货币》,清湖渔夫
   
   
   
   
   
   
   https://guooufashion.com/marketing-strategies-for-fashion-brands/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金银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下)